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在新長策的序言中,兩次提到青年:「很多年輕人在房屋問題上看不見未來,感到不安和不滿。」;要「讓年輕人重拾信心」。可惜,新長策彰顯了,政府在房屋問題上,已淪為地產及金融界轄下「交數」、「睇市」,兼且失去整體政策目標的官僚機器。青年看見的,就只有做樓奴的未來。
消失的「供應」
新長策在12月推出時,一般市民大概都聽到,新的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為480,000個單位,比2013年的目標多出的一萬單位,將全部撥作供應居屋(正確來說是「出售資助單位」,即包括出售公屋),但你若然深入比較兩年數字,你會發現政府的推算方式,令人摸不著頭腦。
2013年9月,在長策諮詢文件裡,政府說明如何計算新房屋單位的數量,包括:(一)住戶數目淨增長;(二)受重建影響的住戶;(三)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包括市民一般理解的「劏房」);(四)其他(包括投資需求)。其中(一)及(四)的模型按不同市場情況而推算出需求上限及下限。得出的十年供應目標見下表:
2014年12月,隨新長策附上的「截至2014年12月的最新推行進度」,更新了上述推算,變化如下:
雖然十年總供應目標推算應為482,000間(中點數)房屋,但最終採納的數字為480,000間,再少2,000間;於是乎,明明總房屋需求比上年推算多13,800間(3.07%),但供應目標僅增加10,000間(2.13%)。供應增長少於需求增長。
就算不追究這3,800(13,800 - 10,000)間房屋為何「被消失」(例如空置率被故意調低),接受未來十年只會增加一萬間房屋,但推算中增長最多的需求,明顯主要來自「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包括臨時建築物、非住宅大廈、「劏房」等,其增長幅度能抵消、甚至超越住戶增長放緩和重建戶減少兩大因素,為什麼政府竟然會認為,多出的需求都是指向增加供應居屋及出售公屋呢?而非增加出租公屋,或改變「公私」「六四」比?理據何在?新長策並沒有提供任何解釋。
筆者只能猜想三種可能:一、政府認為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都能夠負擔得起與市價掛鉤的居屋。若負擔能力不足,政府就用津貼或貸款方式促使他們置業;二、政府打算向公屋居民或輪候人士下手,以種種方式(例如收緊富戶政策及輪候冊制度)威迫利誘他們購買居屋/出售公屋,甚至私樓(因為現時輪候冊數字已遠超十年公屋目標供應量!),以騰空更多公屋單位;三、以上兩者皆是。上述三種情況,那個會成真,要視乎政府怎樣估算不同居民的入息及負擔能力,但新長策沒有提供詳細資料。我們惟有拭目以待。
總言之,政府的部署,似乎是想催谷居住在惡劣環境、捱貴租的居民、仍在輪候冊上苦等的市民、居於出租公屋的基層家庭……齊齊「上車」做樓奴。因此,長策公佈的推算數字,地產商肯定很放心,有政府源源不絕「供應」樓奴,力保樓價維持高位,十年利潤「有數得計」。可憐香港市民,淪為政府向地產霸權交數、托市的棋子。
上述演繹說明,新長策的第一個「原則」——「供應主導」——根本依舊是「置業主導」,政府迫人買樓之圖謀猶存,只是不再像前兩份長策般,明目張膽「鼓勵自置居所」、「搭建置業階梯」。
消失的「目標」
除此之外,新長策有著更令人憂慮的變化:提出另一個過去未曾明示的「原則」:「靈活變通」(Flexible),代替了明確的政策目標。
以前的長策及相關諮詢文件,即使內容罄竹難書,從未承認香港市民有基本住屋權利,政府都至少提綱挈領,交代房屋政策目標(Housing Policy Objective)。然而,2014年新長策,第1章「香港房屋新策略」裡,僅餘下一句「長遠達至人人安居的目標」,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願景」(Vision):「協助香港所有家庭安居,讓他們可以入住適切而可負擔的居所」。其他政策目標已四散至不同章節,互不協調,而且,大部份新長策內文出現「目標」字眼,事實上僅是指「供應目標」(Supply Target,全文共出現逾三十次,「政策目標」僅出現一次),一個數字上的指標而已。
因此,政府美其名指會「靈活變通」,不如說它打算隨時放棄制定和協調房屋政策的角色。後果是,一切所謂宏圖建屋大計和時間表,都可以一夕之間丟棄。新長策內容已見蛛絲馬跡:
「參考了1998年長遠房屋策略發表後房屋市場起伏及其後政策大幅轉變所帶來的影響,並汲取當中教訓,我們應按實際情況的轉變,定期更新長遠房屋需求推算,並據此定期調整未來的規劃及建屋計劃。」(第1.7(b) 段)
「年度檢討:十年是一段長時間。因此,政府採納了長策會的建議,每年檢討房屋需求推算,以顧及隨時間而改變的各種情況。藉着每年更新需求推算,政府可因應當時的政策及情況,檢討十年推算,並按需要適時作出調整。」(第2.14段)
翻譯一下,政府是在告訴你:今年的推算,不等於下年都這樣推算,那到底十年與建多少房屋,自然不是這份策略說了算,下年再算,下下年再再算。如果將來某日經濟再次低迷,政府可以從過去汲取的教訓中「檢討」,作「靈活變通」的「調整」,例如好像2002年時停建停售居屋、取消賣地等(當時統稱「孫九招」)、甚至可能緩建公屋,即是政府幾乎袖手旁觀,任地產商玩晒。政府無論如何都要托市,市民一定要接火棒,地產霸權千秋萬世!
既然是千秋萬世,即是說地產和金融已成香港的霸主、統治者,由它們掌管、操縱及帶領政府的房屋政策方向、目標。所有公營房屋,甚至政府本身,都淪為配合房地產市場升跌的「工具」,官員亦只會「睇住」地產霸權面色做決策。嗚呼基層市民、無殼青年,不單被地產政府視為負累,更隨時成為融資貢品!我們「長遠」樓奴命運,已被「策略」註定!
「香港市民都要做樓奴!」這就是新長策不言而喻、一錘定音的總「目標」!
唐耀強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成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