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良父母賣兒身(下)
文:楊穎仁
廣廈千萬間,片瓦棲身難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洗腦要成功,必須有其物質基礎,客觀上要有升多跌少的樓市,才令「買樓保值」的教義具說服力。單憑港英政府和「上車」業主的力量,不足以托高樓市幾十年,有這份力量的是全球熱錢。七十年代,作為各國貨幣鎮石的美元正式與黃金脫鈎,戰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雲散煙消,國際貨幣匯率從此失去穩定。市場多變,時間拖得越長風險越高,講求長線投資的工業生產不再吸引,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紛紛化成熱錢流竄全球尋找短線炒賣的機會。香港作為資本不設防城市,正好是吸引熱錢競相噬咬的肥肉,股市首當其衝,接下來就是樓市。
是時候想想「供樓三十年」這個「常識」。三十年供一層樓,意思是你根本沒錢買樓,要借。那麼鉅額借款從何而來?銀行,而銀行的錢來自七洲五洋。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前,日資銀行在香港是提供樓按貸款的龍頭,當然英資藍籌匯豐亦屬中流砥柱。及後中資漸多,中國銀行去年年底已取代匯豐的放數一哥地位(注四)。樓價拋離市民負擔能力太多的話原本應有下調空間,但無限境外資金供應卻把樓價一托昇天,美國量化寬鬆一而再再而三,香港樓市不會沒反應。南斯拉夫內戰之際,有說若非列強為發死人財大賣武器火上加油,當地民族衝突早已平息,放在香港場景,列強的熱錢就促使了永不止息的代際戰爭:上一代樓奴吞食下一代樓奴的代際戰爭。
銀根放寬如何戕害人民住屋權利,英國是好例子。在香港,輿論只道當下民生困乏皆屬回歸惹禍,前朝港英管治才是安樂盛世,然而英國本土近年也是倒行逆施,自身難保。1998年新工黨上場後,英格蘭銀行壓低利息放寬銀根,資金大量注入私人銀行,這些銀行其時提供的樓宇按揭上限甚至不是香港規定的樓價七成,而是樓價的100%甚至125%。去借錢買樓的很多不是為了自住,而是炒家,買了樓再放租圖利。這類按揭普遍到有個名號,叫buy-to-let mortgage。兼之新工黨政府削減資產增值稅,炒風更熾,於是樓價瘋癲,經濟傾斜,截至2009年一共三兆八千二百七十億英鎊被投擲在住宅之上,佔全國總財富比例近一半(注五)。
就這樣,無良父母和樓奴兒女是有份製造人吃人的戰場,卻難稱始作俑者,皆因市場主要不是靠用家炒出來的,樓價一早脫離他們自己的住屋需求。2001年至2011年,打工仔工資中位數增加了20%,同期的住宅單位售價指數卻暴升131%,後者上升速度是前者的六倍半,距離之遠,任何清醒的人都不會相信樓價是靠我們工資支撐的。按這個趨勢發展,廿年後的居屋單位一個賣幾多錢,要供幾多年——又或者,幾多代?香港人向熱錢下跪,誠心祝禱樓市永恆高升,不啻詛咒子孫世世為奴。
2001年與2011年工資、樓價及住屋供應
2001
|
2011
|
變動
|
|
每月主業入息中位數($) (撇除外籍家庭傭工) |
10,000
|
12,000
|
+20%
|
綜合住宅單位售價指數
|
78.7
|
182.1
|
+131%
|
全港住戶數目
|
2,053,412
|
2,368,362
|
+15%
|
永久住宅單位數目
|
2,236,600
|
2,593,200
|
+16%
|
剩餘單位數目
|
183,188
|
224,838
|
+23%
|
樓是用來崇拜的,崇拜的本質是盲目。像復活節島古代居民不停豎立他們的神像,香港社會興建房屋的時候不會思考那是否實用,這一方面表現為「曉薈」那種住不得人的天價劏房,另一方面亦表現為過剩與浪費。事實上,香港永久住宅單位數目在2001年已超出住戶總數,到2011年這些剩餘單位更達22.5萬個,荒謬的是我們竟然有數以萬個家庭住在不屬永久住宅單位的劏房,而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揚言劏房有「存在價值」,不會全面取締(注六)。既有足夠住屋,為何還是有人沒屋住?既能滿足所有人的住屋需要,為何梁振英政府還要以建屋為口號收買人心?既然住屋俯拾即是,為何年輕人還得犯賤花三十年供樓?無他,一旦住屋淪為炒賣(別名「保值」)的商品,它就不是為了讓人住而生產,而是為了賣出去而生產。你付不起錢買樓(樓價升幅是工資升幅六倍半,買不起很合理),地產商和業主寧可把單位放著發霉也不會益你,以免拖低市價;反之,若炒家出得起錢,他一季住不到一天都可以欣然發售。至於移山填海繼續興建剩餘房屋是否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管他的。商家(尤其地產商)經常聲稱樓價高企全因政府賣地賣得不夠,政客高官也時時把增建房屋(尤其私樓)是壓低樓價讓大家有樓住的良方,凡此種種,盡皆謊言。只要熱錢源源不絕,撥更多地,建更多屋,都是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火滅之時,也是泡沬爆破經濟危機降臨之時。
做人,抑或怪獸
父母奪去子女的未來,政府奪去市民的未來,資本奪去世人的未來,層層揭開住屋問題的面紗,自會發現對手一個比一個強大。死守我們平日短視的個人本位思維,老是想「我」這一秒應該怎麼辦,注定無力反抗,又掉進「買樓好過租樓,自己供樓好過交租幫人供樓」的標準答案。那是老路,也是死路:你這一代死不了,下一代,再下一代也會死翹翹。
路是人走出來,卻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或許向跨國資本反抗的全球運動依然難以想像,但麥理浩的話卻給予我們提示:多建公屋,是因為害怕六七暴動。同理,英國政府敢在房屋課題開倒車,皆因工人階級有組織的反抗已在八十年代遭戴卓爾夫人擊垮。沒有團結的民間力量,國家連施捨瓦遮頭拉攏人心也捨不得,何況更多。當我們遺忘了這些教訓,妄想只有自己活下去就好,擁抱「買樓保值」選擇與資本共生,巨大絞肉機的齒輪就開始轉動,人吃人代吃代,社群先是撕裂,然後滅絕。
明知未來步向滅絕,還是生養後代;明知自己在壓搾後輩,還是希望對子女付出愛;明知樓奴之苦,還是賣掉孩子當更苦的新一代樓奴。家庭這個最後的共同體與人吃人的樓市自私邏輯互相矛盾,人類最終無法承受矛盾,變成怪獸——孩子你一定得練好十八般武藝擠身人上人,將同輩統統踢下去,不然他朝你甚至買不到容身之處——大概,這是怪獸家長的由來。
別太渴望抓緊一層樓,卻抓不住彼此的手。命運是共同的,住屋和土地是可以共有的。拒當樓奴,只為眺望人之所以為人的遠景。
注釋
四. 〈擊敗滙豐 中銀膺樓按一哥 〉,《蘋果日報》,二零一三年一月三日。
五.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10. Social Trends 41 - Income and Wealth, p.15.
六. 〈邱誠武︰不會全面取締劏房〉,《星島日報》,二零一三年一月八日。
(三之三,完)
延伸閱讀
〈無良父母賣兒身(上)〉
〈無良父母賣兒身(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