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住屋需要問卷調查結果(2013年7月)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住屋需要調查已經完成。調查在今年七月進行,以街頭訪問及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900位香港青年,結果如下,供大家參考。

我們沒有政府資助,沒有財團撐腰,沒有政黨支援,更加沒有任何國家陰謀「包養」,自助自發的調查除了靠一眾成員在工餘課餘咬緊牙關,當然還少不了關注住屋問題的朋友熱心幫忙。謹此向所有出過力的友好致謝。

*****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
住屋需要問卷調查結果(2013年7月)


1. 受訪者年齡


18-20
21-25
26-30
31-35
35歲以上
12.6%
43.0%
29.1%
8.5%
6.8%


2. 受訪者性別


52.0%
48.0%



3. 最高完成學歷


中學以下
中學
預科
高級文憑
副學士
大學學士
學士學位以上
0.4%
12.1%
7.9%
9.8%
27.3%
32.4%
10.0%


4. 是否全日制學生


是(接題5
否(接題6
34.6%
65.4%


5. 預期畢業後個人每月收入(全日制學生)


$0
$1-5,000
$5,001-10,000
$10,001-15,000
$15,001-20,000
$20,000以上
1.3%
0.7%
21.2%
52.8%
20.2%
3.9%


6. 個人月入(非全日制學生)


$0
$1-5,000
$5,001-10,000
$10,001-15,000
$15,001-20,000
$20,000以上
15.4%
3.6%
19.4%
34.3%
26.8%
14.4%


7. 住戶總月入


$10,000以下
$10,001-20,000
$20,001-30,000
30,000以上
8.5%
26.8%
28.8%
35.9%


8. 每月個人支出(包括家用、債務還款等等)


$2,000以下
$2,001-4,000
$4,001-6,000
$6,001-8,000
$8,001-10,000
$10,000以上
12.8%
19.1%
19.7%
15.3%
12.1%
21.0%


9. 同住家庭成員人數(不包括自己)


0
1
2
3
4
4人以上
4.6%
9.8%
27.4%
32.1%
17.4%
8.8%


10. 婚姻狀況


*單身(接題12
已婚(接題12
拍拖非同居(接題11
拍拖並同居(接題11
63.5%
9.9%
23.4%
3.2%
* 單身指未婚而且沒有拍拖。


11. 有沒有計劃三年內結婚?(有拍拖人士)


沒有
42.1%
57.9%


12. 居住房屋類型(院校宿舍除外)


出租非永久單位
(如套房、床位、寮屋等)
出租公屋
自置公屋
居屋
2.7%
36.4%
10.1%
16.5%
出租私人樓宇
自置私人樓宇
丁屋
其他
10.1%
21.1%
1.6%
1.6%


13. 對現時居所滿意程度


非常滿意
滿意
一般
不滿意
非常不滿意
8.8%
45.8%
33.0%
9.9%
2.5%


14. 哪個因素最影響你對現時居所滿意程度?


空間大小
交通
衛生條件
安全
物業升值潛力
社區設施
42.1%
23.2%
12.0%
14.3%
3.1%
5.3%


15. 五年內自置物業是否你的目標?


無意見/沒想過
30.4%
46.4%
23.2%


16. 你會用甚麼方法解決未來五年的住屋需要?


居住於家人所租用/
購置之住所
自置私人物業(接題19
租住私人屋宇
40.9%
15.9%
12.8%
申請公屋
申請居屋
其他
16.2%
10.1%
4.1%


17. 有沒有申請輪候公屋?


已申請(請跳到第18題)
打算申請(請跳到第18題)
沒有申請(請跳到第19題)
18.1%
19.2%
62.7%


18. 若有申請輪候公屋,主要原因是?(作答後接20題)


解決住屋需要
沒有財力置業
希望有穩定居所
方便購買居屋或公屋
其他
26.7%
43.9%
16.0%
9.9%
3.4%


19. 若沒有申請輪候公屋,主要原因是?


不了解公屋政策
沒有需要
準備或已經置業
公屋質素差
4.7%
18.8%
1.9%
1.5%
超出入息審查上限
計分制導致輪候時間太長
家人反對
其他
52.1%
11.1%
1.5%
8.3%


20. 你現時是否有能力自置居所?


有(接22題)
沒有(接21題)
已自置居所(接22題)
5.5%
90.6%
3.9%


21.  如果沒有能力自置居所,理由是?(可選多項)


工資太低
樓價太高
要應付其他生活開支
(家用、還款、進修開支等)
收入不穩定難以供樓
其他
57.6%
85.2%
57.4%
21.9%
4.9%


22. 政府應否增建公屋以解決住屋需要?


應該
不應該
無意見
90.7%
2.1%
7.2%


23. 你是否知道甚麼是非長者單身人士(58歲以下)的公屋輪候計分制?


知道(接題24
不知道
53.7%
46.3%


24. 你是否支持撤銷非長者單身人士(58歲以下)的公屋輪候計分制以解決住屋需要?


非常支持
支持
反對
非常反對
無意見
30.5%
28.2%
13.6%
6.7%
20.9%


*****

常見問題及資料補充

1.
問:學生是否心頭太高,過份高估未來收入?

答:不是。根據統計處今年第一季數字,25至34歲就業人士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2,000元,約四分之三受訪的全日制學生估計畢業後收入在15,000元或以下,大致符合市况。

2.
問:青年沒能力買樓是否「廢青」,是否特別賺不到錢之故?

答:不是。同樣根據統計處今年第一季數字,25至34歲就業人士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2,000元,約七成受訪的職青月入10,000元以上,逾四成更高於15,000元,但沒能力買樓的仍佔壓倒性多數。

3.
問:買不起樓,是否因為受訪者主要是學生?學生沒收入理所當然買不起樓。

答:不盡然。以下是全日制學生和非全日制學生對自己的買樓能力評估,儘管確有差異存在,但自認現時沒有能力自置居所的受訪者在兩個組別當中都是大多數,而以五年內自置物業為目標的受訪者在兩個組別當中都是少數,而且明顯低於全港家庭自置居所比率。


全日制學生
非全日制學生
現時沒有能力自置居所
98.1%
86.6%
以五年內自置物業為目標
23.0%
34.7%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新聞稿:青年拒當樓奴運動住屋需要調查結果公佈

新聞稿

公屋成絕唱 置業夢過時 青年無處容身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住屋需要調查結果公佈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於今年七月以街頭訪問及網上問卷形式,一共訪問了900位香港青年,調查他們面對的住屋問題,以回應即將進行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調查顯示公營房屋仍是青年現時最主要的住屋來源,但他們未來要藉公營房屋解決住屋需要則極其困難。在私人市場置業並非出路,絕大部份受訪者表示沒有能力買樓,亦不同意投資升值是滿意居所的最重要考慮。

公營房屋雖仍重要 六成青年放棄申請

大部份(93.2%)受訪者年齡介乎18至35歲,近八成(79.6%)持有高級文憑或以上學歷,非全日制學生當中逾七成(72.7%)個人月入在15,000元以下。居住環境方面,36.4%現居於出租公屋,26.6%居於出售公屋或居屋,僅21.1%居住自置私人樓宇,可見公營房屋仍是受訪者目前居所的最大來源。

不過,四成(40.9%)受訪者表示未來五年仍住在家人購買或租用的居所,逾六成(62.7%)沒有而且不打算申請公屋。在沒有而且不打算申請公屋的受訪者當中,超出入息審查上限為最主要的原因(52.1%)。

另一方面,不足一成(9.9%)受訪者已婚,逾六成(63.5%)表示單身且沒有拍拖,表示有拍拖人士當中則過半數(57.9%)不考慮三年內結婚。單身人士的潛在住屋需要可能相當可觀,現時以家庭為單位的房屋政策已經不合時宜。

絕大部份(90.7%)受訪者支持政府增建公屋,近六成(58.7%)希望撤銷單身人士計分制。但與此同時,眾多受訪者因超出入息審查上限而不打算申請公屋,縱使增建公屋並撤銷計分制,在現時嚴苛的入息審查底下(注一),這些措施亦無法改善他們的處境。

九成青年無力置業 居住選擇無關投資

放棄申請公屋,不代表受訪者有能力置業。逾九成(90.6%)受訪者表示現時沒有能力置業,最主要的理由是樓價高、工資低以及須應付其他生活開支(包括家用和進修)。選擇在五年內以自置私人物業解決住屋需要的受訪者亦僅佔15.9%,即使與選擇申請居屋的10.1%受訪者加起來,依舊遠遠低於全港家庭自置居所比率(53.2%,詳見注二)。

除了置業能力欠缺,受訪者的置業意欲亦不強烈,僅三成(30.4%)以五年內置業為目標。與輿論慣常將置業與「資產增值」、「向上流動」掛鉤的投機傾向相反,最影響受訪者對居所滿意程度的因素依次為空間大小(42.1%)、交通(23.2%)、安全(14.3%)、衛生條件(12.0%)和社區設施(5.3%),物業升值潛力(3.1%)則敬陪榜末。由此可見,「居住」和「投資」在受訪者心目中並非互相綑綁,這可能部份解釋了多數受訪者不以置業為解決未來居住需要的原因。

總結與訴求

從調查結果所見,普遍受訪者置身公屋與私樓的夾縫,他們被公屋政策重重關卡拒諸門外,同時在可見將來都沒有能力置業,形成住屋範疇裡的「夾心青年」。1987年以來兩次高舉「私人市場主導」的長遠房屋策略,以所謂的「置業階梯」引導住屋逐步朝私人市場傾斜,這種政策已無法滿足現今青年的需要:既無能力買樓,也不被投資慾望驅使去買樓。再強調私人住宅供應量,只會供求錯配,浪費社會資源。保守估計,目前永久居住屋宇單位已超越全港住戶總數約18萬個(注三),剩餘住宅遍地,因房屋商品化而造成的不公,必須終止。

為此,我們要求:

  1. 長遠推行包括社會房屋在內的非商品化房屋,讓市民可以安居而不必受置業風險的影響,打破地產霸權對市民生活的控制;
  2. 短期內大量增建公屋,並提高單身及家庭申請者資產與入息限額;
  3. 立即恢復租金管制,保障未能入住公屋市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4. 撤銷非長者一人「配額及計分制」,停止對青年住屋需要的歧視,並因應社會結構的改變,考慮青年的住屋需要作為規劃之元素;
  5. 停止推行任何鼓勵置業的政策,以免刺激樓價並強化地產霸權問題。

2013年8月24日




注釋
一.     以非長者單身人士為例,申請公屋的每月入息上限為9,200元。以一位領最低工資、每更工作12小時、每月工作26日的基層保安員計算,月薪為9,360元,已不符申請公屋資格。
二.    見政府統計處《香港統計年刊2012年版》,表8.12。
三.    見政府統計處《香港統計年刊2012年版》,表8.10及8.12。請注意上文數字已撇除員工宿舍與非住宅用屋宇單位,假如加入這兩個項目,2011年全港剩餘住宅單位甚至高達23.4萬個。



 詳細調查結果見此。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群策群力群發聲:2013年七一問卷大作戰

現時輪候公屋的數字已逼爆23萬,還不計入息超出申請公屋資格但顯然無力負擔私樓的市民。政府開口埋口無地起公屋,但就年年有地(不少甚至原本是公屋用地!)出售予地產商,究竟我們要等多久才可以安居,而不必受置業風險的影響﹖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希望集結青年的力量,於七一早上11:00-下午2:00銅鑼灣做宣傳及問卷調查,主動出擊,向政府表達我們的要求。現時需要招募大量義工,於七一當天做調查員,希望大家各出一分力量,打倒不公義的制度,一齊向地產霸權說不!

出席到的朋友請於6月28日前發電郵至︰noflatslave@googlegroups.com,或在Facebbook發message,留下你的姓名及聯絡方法,我們稍後將會與你聯絡。感激各位同路人﹗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上車」的夢與魘

 文:K.T.




「上車」,是動賓結構的詞語,按字面意思只是描述登上車輛的動作,但在香港文化語境下有著完全與字面無關的特殊意涵,而幾乎所有香港人都心知肚明:上車其實是比喻買樓。非長期在香港生活的華人,若弄不清這詞語的約定俗成的用法,就不明白地產代理店舖落地玻璃貼上的「上車首選」售樓廣告,是什麼意思。

然而,若我們想深一層,「上車」實非泛指買樓這樣簡單,否則所有售樓廣告都應該是上車首選。「上車」一詞的定義還要再收窄:它是指首次置業,一個人由非業主變成業主的蛻變過程,這裡倒有「上車」字面義的味道——剛登上車輛的一刻。當「上車」配搭其他形容詞或名詞,就衍生其他用語:「上車盤」是指一些屋苑通常受首次置業市民青睞,因為那些單位價格較低、面積較小,適合恰好有長遠能力負擔償還貸款的首次置業人士;「上車客」就是首次置業買家;現今人人慨嘆「上車難」,就是指私人市場樓價高企下,很多打算置業的非業主市民,沒有足夠負擔能力去購買單位。特別是當下香港,不論幾十年唐樓抑或新建屋苑,都是呎價逾萬,若沒有百萬儲蓄作為首期,或打算今後十年甚至二十年都要每月供款數萬,根本連入場的資格都沒有。如是者,不少市民只能望著呎價與日俱增的放盤廣告望門興嘆,上車於是變成遙及不可的夢想。不少人說現在香港年輕人因為無法實現「上車夢」,而對社會有怨氣。

「上車」一詞源由已不可考,但其獨特意涵卻幾成全民常識。「未上車」與「已上車」之間,就是分隔業主與非業主兩種狀態的鴻溝,也是用來辨別你是否/能否擠身中產行列的標準。一紙列出你名字的屋契,就是中產身份證。因此,在指明首次置業之外,「上車」一詞可延伸的文化想像非常廣闊。成功上車,是人生平步青雲、踏上致富之路的象徵;無法上車,意味著處於社會底層,生活困苦,無法翻身;想上車而未上車的「無殼蝸牛」,是高不成低不就,身心處於一種流離、不安、不穩定的狀態,他們無法被任何確切身份或階層所界定,非富亦非貧,又不被認同為中產,而腦海裡有著尚未實現但預期可實現的夢想——透過置業致富。

於是,置業與擁有財富等量齊觀,你的生活是否美好,由你是否擁有物業所決定。在擁有物業的轉讓權後,距正式晉身中產只差一步:就是瞄準時機,待物業升值至能賺取一筆可觀收入後,就高價出售單位套現(接手者可能是另一位上車客),然後運用這筆資金購入更高級、更具升值潛力的單位,等待時機再賣再賺錢。終於,社會搭建了一條與中產力爭上游價值觀吻合的置業階梯。這種低買高賣的行為,好聽一點叫「投資」,實際上就是拿作為民生必需品的房屋進行炒賣。因此,支撐上車說法和行為的關鍵也在於:上車後,我有資格參與炒賣遊戲,有機會隨時發達。這就是香港人對中產身份賦予的神話。

這解釋了為何不少香港人既想上車,但又不想樓價大跌,一個臉書網站「80後買樓上車」的簡介正好呈現這種矛盾心理:「…大家都在等…等明天政府可能干預入市,遏抑樓價。可是當樓價被壓低了,你又夠膽買嗎?樓價升時,你期望它跌,希望他日自己發達後有能力買下;到了樓價跌時,卻又恐懼入市,生怕自己入市後跌勢加劇,變成大輸家。」 「車」,帶有不穩定的意思,樓市風高浪急,有如乘車可能遇上意外,或去錯目的地。因此,「上車」也指涉社會的集體恐懼:是天堂抑或地獄,就在一念之間,個人押注在樓市的一刻,決定了他未來一生的命運。每一位香港人,都將上車的美夢與恐懼、想贏又怕輸的情緒,糾結一起縈繞不去,並深入骨髓。

上車一詞的根源也許難以追溯,但我們至少知道誰刻意在社會背後推廣這種常識:就是香港政府。1987及98年兩份「長遠房屋策略」,均指明政府的目標,是鼓勵市民自置居所 。二十多年來政府的房屋政策,就是誘使本身租住公屋的家庭,投身熾熱的私人市場,由個人承擔所有住屋和置業的風險。「上車族」因而是政府刻意創造出來的群體。今天,新建資助房屋稀少,很多政黨、政客、市民都渴求政府「復建居屋」,其實正好符合政府為房地產市場奉上源源不絕上車族的大方向啊!

既然上車幾成全民常識,我想藉新一份長遠房屋策略推出在即的機會,大膽提出新建議:為貫徹施政報告提出「『中產置業』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 之理念,政府何妨宣佈香港成為「上車港」?大量推出土地售賣並起樓;未上車的,提供巨額置業貸款;已上車的,鼓勵他們買第二層樓,總之動員全港市民參與樓宇投資,人人做業主,人人做中產。這樣既可催谷地產市道和地產股;又可把所有有關樓市的社會成本和風險,交由全民承擔:套現獲利的,物質生活豐盛,不再理會什麼民主公義;損手爛腳的,只會怪責自己眼光不好,願賭服輸,加上一天未還清債務,一天都懼怕失去工作,肯定會勤奮加班,不會埋怨政府和老闆。

為彰顯「社會和諧」——人人在弱肉強食的樓市過山車中爭個你死我活,揉合盼望與恐慌、奢華與萎靡、高峰與低谷、野蠻與文明——一於「全民上車」吧!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賣樓割地:房委會,濫用公屋之首

賣樓割地
——房委會,濫用公屋之首
文:楊穎仁


 
(2013年3月29日攝於大學火車站大堂,中大側閘口旁。房委會廣告,題為「社會資源要善用,濫用公屋莫縱容」。)


公屋輪候個案屢創新高,上樓遙遙無期,今年施政報告號召嚴打濫用公屋,以增供應。一聲令下,全城雷厲風行,早陣子「打濫」廣告舖天蓋地,上車看得到,下車看得到,最離譜的是中文大學畢業生月薪中位數一萬四千(注一),連想申請公屋也沒有資格,竟遭房委會在以偌大的火車站燈箱廣告恫喝「社會資源要善用,濫用公屋莫縱容」,場面滑稽。馬料水山頭上下找不到半個公屋單位可供「濫用」,尚且受到如此高規格待遇,下一個「打濫」黑點會不會輪到半山區?

「打濫」,的確打得好濫。

消失的八年:出售公屋

斥鉅資公帑宣傳,「打濫運動」成效如何?房委會高調「打濫」多年,所費不菲,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卻在立法會答問時表示「打濫」平均每年只收回400個單位(注二)。現時公屋輪候個案逾廿二萬,這400個單位根本杯水車薪。上樓的敵人,不是官方宣傳裡那頭名叫「濫用公屋」、又懶又賤的怪獸,而是房委會自己。房委會長期收緊公屋建屋量,輪候個案必然堆積成山。不過少建公屋倒算了,更大的罪惡是它親手濫用公屋,導致大量單位平白流失。

好端端的公屋單位何以人間蒸發,謎底一望而知:出售公屋。打開報章地產版,不時出現公屋樓王炒賣搶手的新聞,如此奇景在二十年前恐怕嚇死人,哪個如此沙膽倒賣政府資產?時至今日,出售公屋已經成為常識,截至去年三月底,一共有120,247個單位以「租者置其屋」名義被剔出公屋供應,受影響屋邨達卅九個,遍佈港九新界(注三)。流失逾十二萬個單位,以現時年建萬五單位的進度計算,抵得上八年公屋建屋量的總和。八年,我們可以等幾多個八年?先別驚訝,這個流失數字已經遠遠低於房委會的原訂計劃,它在1997年曾打算在十年內出賣廿五萬個公屋單位。果真成事,耽誤的輪候時間將不止於區區八年。

然則「出售公屋」這個常識又不太符合常識。官僚口口聲聲公屋必須留給「有需要人士」,又入息審查又扣分制又「打濫」,關卡重重,為何轉身卻把稀缺得很的公屋交給有錢買下整個單位的「無需要人士」?雙重標準之下,甚麼濫用,甚麼福利,甚麼有需要人士,政治宣傳裡描繪的種種公屋形象全部不攻自破,房委會眼裡只有錢。這邊廂「打濫」,那邊廂自行濫用公屋以供販售,形同合法收賄——你幾時聽過領綜援的資格可以買賣?相比十二萬個公屋單位,湯顯明簡直濕濕碎。

買下公屋單位的租戶,往往也是犧牲品,罪不在他們。儘管傳媒吹噓公屋單位有價有市,但就算升到三百多萬市值,賣出去之後始終不夠買回面積相近的私樓,賺了也是雞肋。之所以上鉤進貢房委會,皆因公屋不是讓一家人安居的地方,一旦子女投身社會就業,無視家庭生命週期的富戶政策就會強逼租戶三擇其一:一,被標籤為「富戶」,交貴租甚至被收回單位;二,為免被標籤為「富戶」,將子女排除在住戶名單之外壓低全家收入,但住戶人數一跌就成了「寬敞戶」,將遭逼遷;三,不想被標籤為「富戶」又不想被標籤為「寬敞戶」,惟有花錢消災,自購單位。置業夢云云,毋寧是肉隨刀俎的惡夢。

輪候中的上不了樓,留在私樓市場;上了樓的被逼買樓,歸宿仍是(準)私樓市場。公屋政策淪為樓市的婢女,房委會的服務對象不是市民,而是地產。

消失的土地:割地賣港

濫用公屋資源作地產用途的現象不僅見諸出售公屋,亦見諸賣地。房委會手上有現成單位,也有可以用來興建公屋單位的現成土地。臨屋區逐一拆卸,讓房委會坐擁不少土地儲備,每年停不了的公屋重建也陸續帶來不少進帳,新落成的公屋比舊型樓宇層數更高單位更多,自然騰出多餘用地。可是房委會如何對待各區靚地?答案是無條件上繳政府,賣給各大發展商,有地王之稱的前北角邨地皮就是一例(注四)。

原本給予非商品房屋使用的土地,就這樣流失到私人市場,在輪候冊苦等的公屋申請人固然雪上加霜,把地住旺了促成高價賣地的萬千公屋居民亦分不到半文錢,徒為他人作嫁衣裳。房委會呢?既是無條件上繳,好處當然談不上,於公屋帳戶收支殊無幫補,不過歷來房委會委員多出身地產界及其商業夥伴,賣地建私樓,對自家生意總是有利無害。無論如何,土地失去了就是失去了,近年因賣地流失的公屋地皮,至少超過十公頃。(見下表)

2005至2013年被拍賣的房委會租住房屋用地

賣地年份
前身建築
現時建築(發展商)
面積(公頃)
2005
九龍灣啟悅臨時房屋區
國際交易中心(信和)
0.47
2007
香港仔惠福道臨時房屋區
深灣9號(信置、嘉華、南豐)
0.64
2010
何文田山谷道邨二期
擬建乙類住宅(新地)
1.62
2011
元朗邨
擬建甲類住宅(長實)
1.23
2011
觀塘海濱道臨時房屋區
擬建商貿樓宇(會德豐)
0.71
2012
北角邨
擬建住宅及商業樓宇(新地)
2.34
2012
九龍灣啟照臨時房屋區
擬建商貿樓宇(麗新)
0.26
2013
黃竹坑南風臨時房屋區
擬建私家醫院(新創建)
2.75
損失土地
10.02
  (資源來源:地政總署賣地記錄

說多不多,但10.02公頃土地好歹也足夠興建一萬個公屋單位左右。較諸「打濫」收回的那麼一點點單位,因房委會濫用地皮而消滅的上樓機會顯然更為關鍵。

10.02公頃不過是故事的開端。上述的土地損失只計算了賣地,尚未包括其他情況,例如地皮被徵收作別的用途。縱使房委會上繳的公屋土地並未拿去拍賣,政府依然有辦法以之餵飽地產商荷包,比方說揮一揮名叫「港鐵」的魔杖。為了擴建鐵路,港鐵佔用了不少原屬公屋的地皮,佔用之後招呼地產商在車站頭頂大建其上蓋物業,坐地分贓。屯門站的「瓏門」(新鴻基樓盤)本是新發邨,車公廟站的「溱岸8號」(新世界樓盤)本是沙田頭臨時房屋區。除了加價,吞食公屋一樣是港鐵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

完了沒有?沒有!房委會名下土地並不局限於住宅用地,在公屋和臨屋(用較傳統的官方稱呼,即甲類房屋和乙類房屋)之外,它還擁有工廠大廈,如今大部份已關閉。這些工業用地改變一下用途,不難興建公屋紓緩輪候,可惜九龍灣工廠大廈的地皮已在2011年的賣地裡送進會德豐口袋,觀塘工廠大廈的地皮亦一早被編配在2014年3月的賣地計劃裡頭。直接賣地,再加上港鐵徵用與放棄工廈,造成的潛在公屋單位縮減不可小覷。


 (亞洲高爾夫球練習場。自由黨李梓敬早前公開支持這個位於深水埗的高爾夫球場,反對在該地段興建公屋。其實地皮乃房委會所有,前身是長沙灣邨的一部份。當初為何將公屋用地出租供人打高爾夫球,耐人尋味。)


地產商對公屋地皮垂涎欲滴,不獨因為位處市區旺地有價,建築成本或許也在考慮之列。這些原屬房委會的土地,建過屋,住過人,開山劈石的工程——以公帑付帳——幾十年前已然完成,地產商接手後要做的土地平整就簡單得多,費用便宜得多。將這些地皮化公為私,既折損土地庫存,更表示長遠公屋策略被定位為財團牟利的開荒牛,淪為利益輸送系統的一個環節。政府再三聲稱不夠土地興建公屋,不啻妖言惑眾。難以啟齒的真相是,房委會年復年無條件向地產商割讓公屋土地,出賣香港基層住屋權。

萬千家庭輪候中,房委當你發噏風

出售公屋,是為了將公屋居民的積蓄逐步擠往私樓市場,間接托市;割讓地皮,是為了幫助地產商多儲彈藥,賣樓發財。1987年推出的那份《長遠房屋策略》決定香港住屋由「私人市場主導」,自此一槌定音,此後廿六年政府奉行不悖。所謂「私人市場主導」,決非經濟學課本上堅稱的自由放任,而是扭盡六壬以公營房屋服務樓市利益。過程中數以萬計上樓機會埋葬在文件堆裡頭,萬千家庭輪候中,房委當你發噏風。講濫用公屋,房委會認第二,無人可以認第一。

下一次見到房委會出售公屋,又或者政府拍賣公屋用地,不要猶豫,馬上舉報,見鑊打鑊,合力炸爆罪魁電郵才是正經事。打濫,須得先打房委會。


注釋
一.  二零一一年中文大學畢業生月入中位數為14,000元,見中文大學學生事務處〈就業狀況調查2011〉
二.  見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日立法會答問,「立法會四題:防止濫用公屋」
三.  見香港房屋委員會《2011/12年度年報》,附錄,表八。
四.  〈北角地王無條件還政府 臨海估值180億 料下年列勾地表 〉,《蘋果日報》,二零零七年九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