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公屋成絕唱 置業夢過時 青年無處容身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住屋需要調查結果公佈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於今年七月以街頭訪問及網上問卷形式,一共訪問了900位香港青年,調查他們面對的住屋問題,以回應即將進行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調查顯示公營房屋仍是青年現時最主要的住屋來源,但他們未來要藉公營房屋解決住屋需要則極其困難。在私人市場置業並非出路,絕大部份受訪者表示沒有能力買樓,亦不同意投資升值是滿意居所的最重要考慮。
公營房屋雖仍重要 六成青年放棄申請
大部份(93.2%)受訪者年齡介乎18至35歲,近八成(79.6%)持有高級文憑或以上學歷,非全日制學生當中逾七成(72.7%)個人月入在15,000元以下。居住環境方面,36.4%現居於出租公屋,26.6%居於出售公屋或居屋,僅21.1%居住自置私人樓宇,可見公營房屋仍是受訪者目前居所的最大來源。
不過,四成(40.9%)受訪者表示未來五年仍住在家人購買或租用的居所,逾六成(62.7%)沒有而且不打算申請公屋。在沒有而且不打算申請公屋的受訪者當中,超出入息審查上限為最主要的原因(52.1%)。
另一方面,不足一成(9.9%)受訪者已婚,逾六成(63.5%)表示單身且沒有拍拖,表示有拍拖人士當中則過半數(57.9%)不考慮三年內結婚。單身人士的潛在住屋需要可能相當可觀,現時以家庭為單位的房屋政策已經不合時宜。
絕大部份(90.7%)受訪者支持政府增建公屋,近六成(58.7%)希望撤銷單身人士計分制。但與此同時,眾多受訪者因超出入息審查上限而不打算申請公屋,縱使增建公屋並撤銷計分制,在現時嚴苛的入息審查底下(注一),這些措施亦無法改善他們的處境。
九成青年無力置業 居住選擇無關投資
放棄申請公屋,不代表受訪者有能力置業。逾九成(90.6%)受訪者表示現時沒有能力置業,最主要的理由是樓價高、工資低以及須應付其他生活開支(包括家用和進修)。選擇在五年內以自置私人物業解決住屋需要的受訪者亦僅佔15.9%,即使與選擇申請居屋的10.1%受訪者加起來,依舊遠遠低於全港家庭自置居所比率(53.2%,詳見注二)。
除了置業能力欠缺,受訪者的置業意欲亦不強烈,僅三成(30.4%)以五年內置業為目標。與輿論慣常將置業與「資產增值」、「向上流動」掛鉤的投機傾向相反,最影響受訪者對居所滿意程度的因素依次為空間大小(42.1%)、交通(23.2%)、安全(14.3%)、衛生條件(12.0%)和社區設施(5.3%),物業升值潛力(3.1%)則敬陪榜末。由此可見,「居住」和「投資」在受訪者心目中並非互相綑綁,這可能部份解釋了多數受訪者不以置業為解決未來居住需要的原因。
總結與訴求
從調查結果所見,普遍受訪者置身公屋與私樓的夾縫,他們被公屋政策重重關卡拒諸門外,同時在可見將來都沒有能力置業,形成住屋範疇裡的「夾心青年」。1987年以來兩次高舉「私人市場主導」的長遠房屋策略,以所謂的「置業階梯」引導住屋逐步朝私人市場傾斜,這種政策已無法滿足現今青年的需要:既無能力買樓,也不被投資慾望驅使去買樓。再強調私人住宅供應量,只會供求錯配,浪費社會資源。保守估計,目前永久居住屋宇單位已超越全港住戶總數約18萬個(注三),剩餘住宅遍地,因房屋商品化而造成的不公,必須終止。
為此,我們要求:
- 長遠推行包括社會房屋在內的非商品化房屋,讓市民可以安居而不必受置業風險的影響,打破地產霸權對市民生活的控制;
- 短期內大量增建公屋,並提高單身及家庭申請者資產與入息限額;
- 立即恢復租金管制,保障未能入住公屋市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 撤銷非長者一人「配額及計分制」,停止對青年住屋需要的歧視,並因應社會結構的改變,考慮青年的住屋需要作為規劃之元素;
- 停止推行任何鼓勵置業的政策,以免刺激樓價並強化地產霸權問題。
2013年8月24日
注釋
一. 以非長者單身人士為例,申請公屋的每月入息上限為9,200元。以一位領最低工資、每更工作12小時、每月工作26日的基層保安員計算,月薪為9,360元,已不符申請公屋資格。
二. 見政府統計處《香港統計年刊2012年版》,表8.12。
三. 見政府統計處《香港統計年刊2012年版》,表8.10及8.12。請注意上文數字已撇除員工宿舍與非住宅用屋宇單位,假如加入這兩個項目,2011年全港剩餘住宅單位甚至高達23.4萬個。
詳細調查結果見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