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獸窩與金屋--略論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

轉載自心湖淬筆
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他話語裡包蘊著的可怕事實。我們除了變成狐狸或飛鳥,很難再找到棲身之窩。
——芥川龍之介,〈西方的人〉



(Clemson Clay Nest, by Nils-Udo, 2005)


獸窩與金屋
——略論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


施政報告出爐,大眾的眼球都被箇中「新居屋」方案牢牢吸住了。傳媒爭相炒作「新居屋」的所謂地價補貼——業主賣屋時只須向政府補交當年買屋的地價?樓價一升地價一升豈非賺到笑?於是,有人開始眼紅那些尚未存在的「新居屋」業主,有人大叫抽到「新居屋」好過中六合彩,有人斥責政府不應以公帑補貼他人投機……「新居屋 = 發達」的公式植入民心,回歸後滿城「負資產」的鬼哭神嚎,當下二手居屋市價追不上同區同面積私樓的客觀事實,全被拋諸腦後。沒有誰再記得起樓市是會下跌的,也沒有誰發現樓市上升時賣掉手上居屋也很可能買不起更昂貴的私樓,「上車」細屋換大屋是幻覺,手上有的不過長住和瞓街兩個選擇(注一)。樓價是升是跌,「新居屋」業主都不見得會中那傳說中的「六合彩」。再說,首批「新居屋」要在市場轉售起碼要等到2021年,誰敢說十年後市況如何?

眼球被吸掉了,盲目是必然結果。注目於「新居屋」和它附送多少「可發達性」的同時,我們遺忘了屋是用來住的,因此也瞧不見施政報告在住屋問題上的極大漏洞:公屋。漏洞有多大?截至2011年三月,公屋輪候冊累積申請個案逾十五萬,政府依然慢條斯理的嚷著每年興建一萬五千個單位,瓶口比瓶蓋大上十倍。

這還只是漏洞的開端。在把住屋等同炒賣工具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要有個棲身之所,殊不容易。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新居屋與青年住屋的未來」論壇

今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推出新居屋,以及提議興建青年宿舍,旋即成為討論焦點,但與此同時,政府亦宣佈維持每年的公屋建造量不變。面對樓價居高不下;單位越租越貴,也越租越細;公屋輪候冊的隊越排越長,這些措施,究竟對解決青年人的住屋需要,成效究竟有多大?而方向又是否正確呢?

自回歸以來,從出售居屋、公屋,到置安心、新居屋,「鼓勵市民置業」一直是香港房屋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越來越多年青人買不起樓,有人說是「後生仔唔上進」;有人說只是樓市太瘋癲;也有人說其實不是問題,因為安居不等於置業。

對青年也好,對香港人也好,「置業」以求安居,究竟是一條出路,還是不可能任務?而香港的房屋政策,又是否應該朝「鼓勵市民置業」的方向走下去呢?

今次的論壇,我們很高興請到從事地產行業多年的施永青先生、從事政策研究的梁志遠博士,以及代表青年拒當樓奴運動的覃俊基先生一同討論以上問題,並與一眾大學青年交流看法,相信屆時台上台下將有一番激烈的爭論。機會難逢,萬勿錯過!

日期:2011/12/1(星期四)
時間:4:00-6:00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本部范克廉樓LG學生休息室(女工合作社旁)
主持:楊穎仁
嘉賓:施永青(中原地產董事)
   梁志遠(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
   覃俊基(青年拒當樓奴運動成員)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基層可有家園?房屋及土地規劃論壇

特首在剛宣佈的施政報告,只集中處理復建居屋,而對基層住屋需要的著墨並不多,只不停說政府會繼續按「公屋三年上樓」承諾。可是公眾也已慢慢發現這承諾多是空話,所謂三年,都只是第一次編配的時間,如要真正上樓,動輒要四、五年。那基層即使受惠於最低工資,但房租、食物通脹等樣樣加的情況下,其處境和樓奴無異。

施政報告提出的房屋政策,可否解決基層住屋困難問題?近月幾位疑似特首候選人都發表了對房屋政策的意見,我們可以如何分析?政府常說沒地建屋,孰真孰假?近年地產霸權成為熱話,當中最根本就是涉及房屋規劃及土地政策的問題。因此本會舉辦是次論壇,邀得熟悉政策的專家、學者和倡議者,和大家深入探討,歡迎大家參加。

日期:11月30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香港九龍旺角道11號藝旺商業大廈10/F香港基督徒學會(地圖:http://bit.ly/uYPixf)

講者:
嚴碧芬(捍衛基層住屋聯盟成員)
杜立基(規劃師)
陳凱姿(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成員)
葉毅明(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為學系助理教授)
楊穎仁(【拒當樓奴】成員)

查詢及報名:2560-3865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 回應施政報告房屋政策

香港的房屋政策中,青年人是最受忽略的一群。中低學歷的青年人,收入是社會上最低的一群,置業對於他們完全是天荒夜談,要安居只能寄望公共房屋。然而,政府在2005年引入配額及計分制,令到青年人要等十數年也未能等到公屋安置。擁有大學學位或以上的青年人,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很多大學生畢業出來,收入只有約九千至一萬五千元左右,要償還學生貸款(Grant/Loan)。面對着不合理的私樓樓價,置業絶對只是空談。要申請公屋,收入卻已超過了入息上限。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下,青年人苦無出路,難以過獨立自主的安居生活。
特首曾蔭權於1013日發表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新的房屋政策。我們認為,這份施政報告並無正視當下青年人所面對的房屋問題,欠缺對長遠住屋需求的承擔,所提出的復建居屋新政策亦無助解決青年人的住屋需求,實在令人失望。

廉宜居屋不廉宜
政府計劃復建居屋,並把居屋售價和合資格家庭的供樓能力掛鈎,這令新居屋表面看起來似乎更加能夠協助市民安居。然而,當詳細分析施政報告中的數據後,便可以發覺新居屋有助安居只是個假象。首先,政府提出在201617起四年,提供一萬七千個居屋單位的目標,實屬杯水車薪,數量並不足以滿足廣大市民的長遠住屋需求。此外,詳細分析施政報告的例子,一個月入兩萬元的家庭如果購買定價約為一百五十萬的新居屋,在利率為二點五厘的最低息環境下,以九成按揭計算,即使把每月四成的收入用來供樓,也需要供款約二十年之多。如果經濟情況改變,利率上升至六厘,有關的家庭的每月供款更會上升至近萬元,又或需要把供款期延長至超過三十年,絕對不是一個可負擔的水平。這還未包括律師費、按揭保險費和單位裝修等費用。由此可見,政府的新居屋計劃,雖然可以給市民多一個置業的機會,卻根本無助市民安居。

公屋政策欠承擔
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強調會維持平均每年提供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絕對不會改變「一般」公屋輪候冊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約三年的目標。值得留意的是,這個三年上樓的目標,只是一個平均數,因此有不少家庭的輪候時間其實遠超三年。而這個平均數更不包括57歲或以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由於政府在20059月引入配額及計分制,非長者一人申請者每年只有不足二千人獲得公屋安置。如果把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計算在內,真正的公屋輪候申請達152 400[1],需要超過十年才可消化所有申請。即使減去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公屋輪候申請亦達89 000宗,需要約六年的時間才能消化所有申請,絕對無法達致所謂三年上樓的目標。因此,政府絕對有需要大規模增建公屋,並認真研究潛在的長遠住屋需求,以應付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
表一:以每年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計算,處理公屋申請所需的時間。
公屋輪候冊申請者
(包括非長者一人申請者
「一般」公屋輪候冊申請者
減去非長者一人申請者
申請宗數
152 400
89 000
所需處理時間(年)
10.16
5.93
面對着要求增建公屋的聲音,政府在施政報告中以香港土地供應緊張為由沒有加以理會,只表示會保持公屋產量。我們必須指出,政府只是欠缺已平整的「熟地」,並非真的欠缺土地資源發公屋及私人房屋。政府早前亦已經多次表示,除了現有土地儲備外,政府可以透過市區重建局提供更多的住宅用地,亦可以透過鐵路物業發展項目提供住宅用地[2]。在施政報告中,政府亦指數個石礦場用地可改作供應住宅土地,並提出釋放工業用地、在維港以外填海等手段增加土地供應。因此,問題核心在於政府會撥出多少這些住宅用地用於興建公屋。但事實是,政府寧願把近年數個拆卸公共屋邨所謄空出來的土地,買給發展商發展私人樓宇,也不用作興建公屋。
施政報告中亦沒有檢討公屋不合理地低的入息上限。中低收入的市民,其入息超過了公屋入息上限,結果推向居屋或私人物業市場,製造了私樓需求殷切的假象,長期壓抑公屋的潛在需求,進而合理化土地供應偏袒私人發展商的做法,令政府可以藉口減少對於市民住屋需要應有的承擔。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回應施政報告的另一種聲音──訪問房屋團體

文:Edward

施政報告在10月中公布,政府如何回應房屋問題是這份報告備受關注的地方。報告公布後,大家就立刻被新居屋政策吸引,熱烈地討論政府應否向幫市民打本置業,好像沒有太多人理會公屋政策。

香港的公屋政策千瘡百孔,極低的入息上限和計分制將許多無錢買樓的基層推往私人市場,每年15000的公屋興建量根本無法兌現3年上樓的承諾。另外,市區重建令許多基層流離失所,政府並沒有在施政報告改善任何關於重建的法例,仍舊任由市建局與地產商一唱一和地起豪宅,將基層趕出家園。

幸好,社會上有許多民間組成的團體反抗政府的壓迫。今次我們訪問了三個住屋團體︰關注基層住屋聯席、青年拒當樓奴和順寧道重建關注組,希望透過訪問讓大家對這些團體和房屋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
不想助紂為虐,養肥地產霸權!──青年拒當樓奴
受訪者︰阿Cham

青年拒當樓奴大約在今年4月成立。青年拒當樓奴主要對像是青年人,他們主張不要私樓和居屋,只要公屋。今次訪問了青年拒當樓奴的阿Cham,談談他們究竟是甚麼。

我們只要公屋!
為何只要公屋而不要其他房屋呢?Cham回答︰「我們覺得房屋問題的核心在於房屋商品化。房屋商品化的可怕在於房屋是生活的必需品,人們被迫進入炒賣遊戲。房屋被當作商品在私人市場不停地炒賣,樓價不斷地飆升。普通一間300、400呎的私樓可能都要300、400萬元,基層根本無力購買。雖則居屋較為便宜,但價錢都要私樓的7成,試問基層如何負擔呢?我們不認同將房屋商品化,也不認同要花那麼多的時間、金錢去買樓,將買樓當作我們的人生意義。我們認為政府需要起大量公屋,改善現時香港的公屋政策。」

為何是青年?
「在計分制下,申請人愈年輕就愈難成功入住公屋。政府每年興建15000個公屋單位,給單身非長者的單位佔其中2000個。在過去5年,30歲以下的單身年青人能夠入住公屋的個案數字是0。由此可見,計分制和配額制下,年青人是最受壓迫。」Cham回答。「申請公屋的青年人數量不少,若能動員他們能有很大的聲音。另外,而他們並未進入房屋炒賣市場,被動員的可能性較高。所以青年人是我們主要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