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等低位入市……嗎?



面對香港樓價持續高企,購買一間宜居的樓房對大部份人來說是艱巨的任務。原來現時在供樓的香港家庭用在供款佔家庭入息平均達四成。所以亦有人等待著樓市的回落,不過有些在樓市稍為降溫的時候己經考慮入市。

早前有段評論是這樣的,有人以購買時值400萬的單位為例,以現時年息2.15%月供計算供25年,每月供約12,000元,又假設其同類單位的租金為10,000元一個月。評論指在計算蝕去的利息及在假設樓市下跌的情況下,還不過是與付出租金所花去的資金大致一樣。

這樣看置業比租樓是比較划算,不過恐怕這個計算方法與現實有距離。現在的供樓貸款利率普遍為2.15%,但維持這個低利率水平只不過是近六年的事。 縱然已較以往為長,在供樓期間的息口上升應該是難以避免的,尤其是現時的低息環境已是近三十年來最低的了。而在金融海嘯之前,供樓貸款利率一度保持在接近 5%的水平。

我們不妨假設在供樓首五年內加息三厘,則在加息至5.15%後的供款比未加息前的12,000元至少高4,000元,至16,000元左右。如果量 力而為的意思是指香港在2013年的平均供款比率35%(注一)的話(雖然評論文章用的例子是30%),加息後的供款比率就是47%了。假設買樓第二年已 遇上加息,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在不同加息速度的情況下,五年內多供的金額大致是多少:



如果以整個供款期25年進行計算,即使息口回復低位,早期的加息仍會導致之後的每月供款額增加,加息25年期內只有一次加息的機會不大,假設同一個加息幅度在十年後再出現,大致計算如下:



文章雖預計樓價下跌一成,但不下一次有官員和評論預測,樓價會下跌兩成,以至三成。這情況下,比起原先下跌一成的估計,會再多損失40至80的樓價。所以以過份樂觀的估計,與這些情況比較,最懷情況下可比預計多損失130萬。

樓價下跌可能來自經濟衰退,伴隨而至的大概是失業率上升以及薪金下降。如果這段時間遭逢為期相當的失業,租樓的尚且可暫屈就在細單位或暫且寄人籬 下,買樓的除了未能退場之外,本身因為一直供樓,每月能作儲蓄的部份始終較少,卻要繼續應付供樓和生活開支。最近樓價下跌的時期,失業率都上升,而工資也見下跌:



除了上述加息風險,以及失業和工資下降的可能外,還沒有計算供樓時的印花稅,以400萬單位為例,印花稅要18萬,如果有想過樓換樓,印花稅就要多交一次。相反的,跌市的時候,租金也會隨之下調(注二),租樓也變得划算。

其實樓價過熱、加息、經濟衰退、樓價下跌、就業情況惡化的循環每幾年就發生一次,但災難過後,總有好一批人好像失了憶,會再度在置業世界參一腳,甚 至到現在,是等待災難快些來臨,希望樓市盡快跌價,好讓自己可以盡快摻那一腳。這些人當中有一部份固然是抱有機可趁的心態,但恐怕更大部份是出於對未來生 活的惶恐,包括購買自住物業,以力圖避免租金飆升和強拍迫遷的影響,也有為退休而惆悵的以置業保值作為打算。歸根究柢,是現在的房屋政策沒有住屋權視為必 需品,使得我們為了住房,一生付出近半的血汗錢,還迫著要跟一班投機者承受經濟波動的風與浪。


注釋
  1. 金管局公佈的供款比率是35%,是以新近申請按揭的家庭計算。如根據政府統計處,以家庭入息中位數計算,2013年第2季的數字是56%。因為個案中的主角假定自己有能力買樓,故用金管局數字較為適合。
  2. 可自行查閱政府統計處的私人住宅租金指數和售價指數作比較,在此不贅。

譚永賢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成員


(原刊於《惟工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